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BG视讯|官方网站|【围观】长征路上奔小康:什么改变了“有女不嫁万隆山”?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8:32    次浏览

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,铭记红军丰功伟绩,弘扬伟大长征精神,展示改革发展成就,按照中宣部、中央网信办和市委部署,市委宣传部、市委网信办组织市属媒体、邀请中央媒体于10月10日至14日,集中开展“长征路上奔小康”重庆全媒体“走转改”大型主题采访活动。 启动仪式在綦江区石壕镇举行,这里正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长征途经地之一。 此次采访,记者兵分两路,深入红军长征途经重庆的7个区县深入挖掘报道,第一小组将赴城口、巫溪,第二小组将赴綦江、彭水、黔江、酉阳、秀山。重走长征路,昔日革命老区,如今有什么新变化呢?綦江区为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奔小康的崭新面貌。1935年1月15日至21日,中央红军红一军团、红二军团8000多人过境綦江的羊角、石壕。 81年前,中央红军过綦江贫穷,一度是这个红军长征经过的红色地区最大的尴尬与困境。“有女不嫁万隆山,天晴落雨把门关。一天三顿沙沙饭,肚皮烤起火斑斑。”这首流传甚广的民谣是当地此前真实写照。 数日间匆匆过境,八十载斗转星移。昔日庇护红军战略转移的綦江,如今已经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旅游新星。背靠青山绿水,追寻红军足迹,每到旅游旺季,重庆市及邻近的四川省大批游客涌入綦江,一时间,“红色綦江”声名鹊起。山高坡陡,红军长征曾从这里路过石壕镇万隆村地处渝黔交界处,是綦江区最偏远的村。1935年,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,周恩来等率领红一军团从松坎进占綦江石壕,造成佯攻重庆之势,以牵制川军,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创造了宝贵战机。在石壕镇,至今流传着一首歌谣:“石壕哪年不过兵,过兵百姓不安宁,唯独当年红军过,一来一去很清净。”村民们听祖辈回忆,驻扎期间,红军纪律严明、秋毫无犯。在村民家中借灶做饭,总是自带炊具、盐、米,自己挑水、劈柴,不给主人添麻烦,深受村民爱戴。 陆定洪在为新修的房屋做收尾工作解放后,石壕镇受自然条件限制,发展滞后。村民陆定洪告诉记者,年迈的父亲瘫痪在床,妻子早逝,两个儿子正在读书。家里全靠他种玉米过活,年收入不足2000元。改善基础设施,引凤回巢发展乡村游随着新一轮“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”打响,万隆村作为市级重点贫困村被纳入帮扶范围。石壕镇党委副书记李凌告诉记者,万隆村虽然地处偏僻,但其高海拔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夏季凉爽、生态资源丰富、森林覆盖率高。在经过多次走村串户,了解村情民意后,当地政府决定结合綦江城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,在万隆村打造高山生态休闲旅游业。贫困村发展旅游,基础设施是短板。綦江区整合扶贫资金,在万隆村新建、扩建了54公里硬化公路,沿途修建了观景平台、旅游厕所、停车场等。 陆定洪(左)柏志高(右)村里的变化吸引了返乡创业者,44岁村民柏志高在沿海打工多年,小有积蓄。2013年,他投入120余万元在万隆村开办了李公坝山庄,每日可接待用餐200余人次,还配套有垂钓、棋牌等娱乐设施。今年旅游旺季,仅七月和八月,柏志高便挣了8万多元。在万隆村,像柏志高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共有60多名,仅一年时间,村里便新增了30多家农家乐。借力红色文化,乡村游助农户增收石壕镇辖区内有石壕红军烈士墓、红军纪念碑、红军洞、红军桥等景点。借力红色文化,去年万隆村引入了旅游公司,打造花坝高山森林、仙渡河溶洞、月老峰等景点,基本形成集“游乐娱”于一体的花坝旅游度假区。 随着游客的涌入,当地农特产品也开始走俏,为农户提供了增收机会,陆定洪便是获益人之一。“以前几毛钱一斤的糯玉米,现在旅游公司上门收购价在2元左右。”陆定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今年他家种的10亩玉米亩产在1000斤左右,仅卖玉米便能挣上2万元。今年初,陆定洪又在镇政府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房,两楼一底,一共5个房间。明年,他还打算设几张床位,开办农家乐。如今,万隆村依托花坝度假区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,村里还发展了万亩糯玉米和万亩方竹笋等特色产业,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比上一年翻了两番。重走长征路,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。像陆定洪、柏志高的村民不在少数,依托红色文化,发展旅游,实现家门口就业,不少村民过上了好日子。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大家前进,从未远去。记者:左黎韵编辑:张砾丹(见习) 汤寒锋审核:袁尚武